励志金言

努力就能成功?想得美!

发布时间:2022-01-04  来源:励志金言  分类:成功励志 

努力就能成功?想得美!

文/周冲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一出,10000小时定律,就飘洋过海,来到中国,成为一种人人奉之的成功定律。

这个定律很简单,即,坚持10000个小时,人人都能变成天才。

比如,达·芬奇、贝多芬、莫扎特、乔丹等世界级天才,都是经过了一万小时的苦练,方成一代大师。

我也相信过。

甚至给自己定过计划,每天投入5小时,一年至少投入300天,6.66年后,就有了10000小时,那时候,不说成为世界级,国家级码字工,应该可以做到了吧?

然而想得美。

因为我慢慢发觉,这10000个小时,名堂大着呢。

比如一个白领,做着她不太喜欢的接电话工作。

每天拿起电话,“喂,您好。喂,再见!”

如此循环一万小时,她能成接电话大师吗?

当然不会。

因为,这不是她真心热爱的工作。

不爱,一切投注的劳力,都只是应付敷衍,只是苟且无奈。

不得已为之的事情,对灵魂的滋养、技能的精进、经验的获取,毛线用处都没有。

那么,喜欢的事情做上10000小时,会成天才吗?也不会。

举个例子,吃饭。

饭人人爱吃,甚至许多人,都自称吃货,以证明自己对食物的谜之狂热。

那我们来做一个算式。

一个正常人,每天花在进食上的时间,平均算起来,大约是2小时。

2小时×365天×80年=58400

也就是说,人的一生大约有58400小时花在吃饭上。

58400,几乎6个10000小时,但吃出大师了吗?没有。

为什么?

没有专业技术含量。

举筷,下箸,挑选,夹,提起,塞入口中,咀嚼,吞咽……这一串动作,是人的本能,也就是说,只要是个人,无论智商超人的天才,还是智商为零的傻瓜,都能把它完成。

零技术,零经验,零逻辑,零知识,零门槛。

0×58400=0

一件事情的技术难度为零,花在上面的时间,就是零回报。

反之,一种技术难度越高,花在上面的时间越值钱。

所以,如果在吃饭这件事上加上技术难度,在“好吃不好吃”之余,吃货还系统而专业地,去研究食材、食谱、食系、食法、食物故事……就会成为厨师,或者美食家。

但有了兴趣和技术难度,还是不够的。

比如说,打网球。

网球喜欢吗?喜欢。

网球难吧?难。

但是,每周打4小时,一年52周,共打208小时,打上50年,4×52×50=10400小时,会成为天才吗?

不会。

为什么?

这只是业余爱好,而非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佛罗里达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的概念。

什么意思呢?

你要做到以下:

1,只在学习区练习。

2,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3,大量重复训练,从不会到会。

4,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回馈。

真正的刻意练习,是非常令人不爽的。

比如,钢琴家们的练琴,篮球运动员们的训练,舞蹈家们的练功……都不是一件“弹着玩玩”、“打着玩玩”、“跳着玩玩”的事。

所有在业界获得卓越成就的人,不仅在时间上投注很多,而且在训练强度、专注度、有效度上,同样投注很大。

以今天的自媒体为例。

如果天天写“故事故事故事一点结论”、“我朋友我朋友鸡汤”式的文章,那么,写上十年,大概也不会有太多精进。

因为,这种训练强度太小了,对作者的智识、专注度和训练有效度的需求太过低微。

所以,如果想偷懒的时候,我就会用半小时,写出一篇这种文章。

因为,几乎不经大脑。

简易方便,人人能学。

但对我个人训练有用吗?没用。(然而奇怪的是,这种文章是最受欢迎的……唉……)

为什么没用呢?

因为,这种技能,是我的“舒适区”,而不是“学习区”,更不是“恐慌区”。

心理学家NoelTichy曾提出,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三个区域:

最内一层是舒适区。

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知识,娴熟得近乎自动化的技能。

比如钢琴家弹《两只老虎》,篮球运动员运球,舞蹈家劈叉,我写“故事故事故事结论”;

中间一层是学习区。

指目前尚未掌握,具有挑战性的知识与技能,它会令我们不适,但长期训练,依然可以掌握。

比如阅读一本感兴趣但有难度的书,偶像演员饰演一个历尽沧桑的女人,我写一篇专业度、精准度非常高的文章;

最外一层是恐慌区。

这里就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因此,呆在舒适区做事,只是生活。

呆在学习区做事,才是练习。

而在这种持续的挑战中,“学习区”会慢慢变为“舒适区”。

“舒适区”越变越大,一部分的“恐慌区”也会相应变成“学习区”,长此以往,你就会越来越厉害。

若穷尽一生,必然天下无敌。

那么,有了兴趣,有了技术难度,有了刻意练习,10000小时后,就能成功么?

非也非也。

比如说,我喜欢写作,写作这种事也很难,我也一直呆在学习区,每天挑战新知识与新写法。

但是,如果我一天到晚心不在焉,一心几用,疲乏不堪,那么,哪怕熬再多夜,废多少寝,忘多少食,离《异类》里的佼佼者,还是摸不着边儿。

因为,成功还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

一个一边听音乐,一边做事的人,其效果远低于只做事的人;

一个读趣味性专业读物的人,其所思所得,也要远低于全身心阅读专业读物的人;

一个精力旺盛的练习者,和一个精神昏聩的练习者,在同样的难度训练前,花了同样的时间,但效果,明显是前者胜出。

这也就是当前许多专家,呼吁我们不要熬夜的原因。

因为,当人的精力与注意力匮乏时,你的工作是低效的。强行为之,只成姿态,而且效果微渺。

很可能,他人在神清气爽、耳聪目明时,学了1小时,所获得的成就,就远超了你10小时的成果。

除了以上,若想成功,还要反复练习基本技能。

比如,舞蹈家会反复训练基本动作;

音乐家将乐曲,一段一段地抠出来,反复练习。甚至,能被人听出来是什么曲子,都不算过关。

而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队内比赛,其他都是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

我很佩服的一个作家,如今着作等身,但是,每天晨起,依然朗读《唐诗三百首》,因为能带来基本的语言锤炼和美感鉴赏。

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

一种技能反复,就会变成套路,变成习惯,长在脑子里。

修炼渐多,掌握的技能就会逐渐增多。

还要随时给自己反馈。

因为,基于自我提升效应,人都会高估自己。

比如说,经常性地,我在写完自己的文章后,很有一种志得意满之感,但在旁人看来,这也不过是非常普通的一篇文章。

文采与内容,都无甚出色之处。

如果不指出,强行矫正,我可能就会按此套路,继续写下去。

而在其他业界,同样如此。

在互联网时代,获取知识与修炼技能,都便捷起来。

但是,为什么我们还需要一个好的教练、优秀的老师?

因为,人会自我美化,单独训练时,会对错误不敏感,甚至视而不见。

而一个好老师,却能及时给你积极的回馈,指出问题,给予你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当然,有一些真正的高手,比如贝多芬,工作的时候,会分裂出另一个自己,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

最后,我想说的是,天赋也很重要。

虽然我也不知道天赋是啥。

但某些与生俱来的东西,确实也会响你。

比如,一对双胞胎,在练习音乐的时间上,相差了2000小时,但他们的音乐水平,还是一样的。

因此,成功这种事情,关联的成分太多了。

它不是简单地照搬这个公式:天才=天赋自制力刻意练习精力集中10000个小时。

而是:成功=天赋×自制力×刻意练习×精力集中×10000个小时。

也就是说,任何一方为零,成功就是一场空想。

但好就好在,我们在哪个方面,都能插上一脚,都占有一点份额儿,那么,既然成功之心正在胸腔扑扑作响,去试试又何妨?!大师成不了,无愧于自己,还是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