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金言

励志人物简介:李开复

发布时间:2022-01-04  来源:励志金言  分类:励志人物 

励志人物简介:李开复

出生年月:1961.12.3国籍:中国毕业院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曾就读于法学院)就职单位:创新工场职位:总裁经历:1961年生于中国台湾。曾就读于卡耐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在苹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该公司的多媒体部门;曾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Software的总裁;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2000年升任公司副总裁,调回总部负责自然界面部。李开复是国际知名的语音识别技术专家,原为卡耐基梅隆大学副教授,曾获《商业周刊》1988年“年度最重要的科学创新”称号。2009年9月4日,从谷歌离职。现在手机上用到的语音拨号功能就是李博士的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研发出来的。李开复是一位信息产业的执行官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者。曾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微软亚洲研究院(旧称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前任大中华区总裁兼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他因过去的雇主微软和Google在2005年的法律纠纷而成为公众的焦点。李开复生于台湾台北市,祖籍四川省。目前李开复居住于北京市。

人生经历现与妻子(谢先铃)女儿(李德宁、李德亭)居住美国西雅图1966-1972台湾就读小学1972-1979美国田纳西州就读初中、高中1979-1983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学士1983-1988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1988-1990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1990-1996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1996-1998美国SGI电脑公司(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Cosmo子公司总裁)1998-2004美国微软公司(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自然互动部全球副总裁)1988美国商业周刊最重要发明奖(语音识别)1989世界Othello对弈冠军1991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最佳论文奖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李开复博士曾任微软公司副总裁,负责公司的自然交互服务部,致力于开发使用户界面变得更加简便自然的技术和服务。2000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闪电加盟Google。并担任Google中国区总裁。前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于2009年9月4日正式辞职,自我创业,将创立一只风投基金,支持中国青年创业者。Google公司未说明离职原因.2009年9月,李开复离开GOOGLE(离职)。2009年9月李开复博士于在中国北京创立创新工场

成就1、在位于匹茨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任助教期间,他以精深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享誉全球。就在这里,他开创性地运用统计学原理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被“商业周刊”授予当年“最重要科学创新奖”,确立了他在信息技术研究领域的泰斗地位。2、1988年,《商业周刊》授予该系统“最重要科学创新奖”。在校期间,李开复还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因为1988年击败了人类的黑白棋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李博士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李开复同时还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的院士。3、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Software的总裁,负责多平台、互联网三维图形和多媒体软件的研发工作。4、在加盟Google之前,李开复博士任微软公司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副总裁,负责研发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服务使得人机界面更加简便和自然。该部门负责开发的技术和产品包括语音、自然语言、全新的搜索和在线服务等技术。自然交互式软件及服务部门的使命就是要让所有这些技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微软的客户。5、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三维图形及网络多媒体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他的带领下,微软中国研究院以新一代多媒体、新一代用户界面和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主要方向开展基础研究。

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情结李开复与中国大学生的近距离接触始于1990年,那时他受联合国邀请来华演讲两周。他到了很多高校,每次演讲结束时,满屋子的学生都不愿离去。他们不停地抛出问题,想知道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被微软这样世界顶级公司认可的人才。“一定要帮帮他们。”李开复说,自己被大学生渴望成才的热情感动了。之后,只要学生们给他写信,或者邀请他做演讲,他能做的,都会不遗余力。李开复还为中国学生创办了开复学生网,已经改为我学网。现在活跃在网站社区各版和学生交流的不仅有开复、社区最有价值专家,还有很多热心的各界专家学者。在网站论坛里,开复长期坚持在网上和学生交流、回答学生的问题,正如他所说的:”我希望能以这个网站为平台,为中国的学生们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成长的资源,包括相关的教育文章和网站学习资源、各地高校学生们的经验介绍和心得交流,从而帮助中国学生的成长。我也希望通过这个网站,和中国的学生们建立友谊,和大家一起交流成长的经历和心得、探讨人生规划和发展。当你遇到挫折时,能以度量、勇气和智慧帮助你渡过难关。”1、李开复曾有多封给中国学生的信2000年4月,李开复结束在中国的任职回微软总部做全球副总裁。他突然萌发冲动,在网上给中国大学生写了《我的人才观》及《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不久,两篇文章在互联网上和中国高校中广为流传。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从诚信谈起》2003年12月,李开复在写了《给中国学生的一封信》之后,又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这封信侧重于谈领导者的重要品质。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二封信:从优秀到卓越》2004年5月,李开复在知道了云南大学发生的马加爵事件后,写了《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这封信“写给那些渴望成功但又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不知快乐为何物的学生看的”。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三封信:成功、自信、快乐》2005年2月,李开复回复了“开复学生网”开通以来的第1000个问题,其中一位即将毕业学生的信让开复有了写第四封信的想法。这第四封信“是写给那些希望早些从懵懂中清醒过来的大学生,那些从未贪睡并希望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大学生以及那些即将迈进大学门槛的未来大学生们的。”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四封信:大学四年应是这样度过》还有《给中国学生的第五封信:你有选择的权利》和《给中国学生的第六封信:选择的智慧》写给中国学生的其他信件2005年2月,李开复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中叙述了“就读大学时,你应当掌握七项学习,包括自修之道、基础知识、实践贯通、培养兴趣、积极主动、掌控时间、为人处世。”详细阅读:《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加入Google,成为媒体和大众关注和评论的焦点。我们来看看李开复自己是如何谈这次“跳槽事件”的。详细阅读:《Google和中国--追随我心的选择》相关资料:2008年12月“金融海啸中的商机--IT推动商业变革”论坛,李开复先生发表演讲:《谷歌靠云计算成就最好搜索引擎》名人姓名:李开复2、李开复博客透露大学生活曾做过很多无聊事破灭的哈佛、法律、数学梦上大学前,我的梦想是做一个哈佛人。我有这样一个梦想,一是因为那个笼罩着哈佛大学的光环,也因为我一直把学习法律当做我的目标,并把学习数学当做我的“后备”,而哈佛的这两个专业都是全美最好的。1979年的四月,一封拒信打破我的这个梦想。至于原因,我估计是因为我的SAT英语成绩太差了,只有550分。在申请大学的时候,我清楚地知道自身条件有不足,不能保证一定能上哪所大学,所以我一共申请了12所学校,这样,我觉得才能把主动掌握在自己手里。回想当时,我的老师们可能都快恨死我了,因为申请大学的材料中需要老师给学生写的推荐信,而对我,他们要一下子写那么多份(当时没有电脑,每封推荐信都需要老师亲手写成)。最后,我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法律系和数学系也很有名。哥大给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允许学生学习的课程范围很广。我在大一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学美术、历史、音乐、哲学等专业的课程,接触了很多东西,我觉得这是找到自己兴趣的机会。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哲学系的一个老教授说的话:“知道什么是makeadifference吗?想象有两个世界,一个世界中有你,一个世界中没有你,让两者的difference最大,这就是你一生的意义。”再来说说我的哥大法律梦。当时,我主要学的是“政治科学(politicalscience)”,属于一种“法学博士预科(pre-law)”的专业。但是,上了几门“政治科学”的课后,我发现自己对此毫无兴趣,每天都打不起精神来上课,十分苦恼。其中一门课实在太枯燥,我基本上每堂课都在睡觉,惟一的选择只是在教室里睡还是在宿舍里睡。睡到学期过半后,我的平均成绩勉强够得一个C,我赶在限期的前一天把这门课退掉,才避免了因为平均分不到3.0导致助学金被取消的灾难。我向家人提起学习法律的苦闷时,他们都鼓励我转系。姐姐说:“你不是高中时就把大二的数学读完了,还得了全州数学冠军吗,怎么不转数学系?”但是,这又让我碰到了我的第二个苦恼。进入大学后,学校就安排我加入了一个“数学天才班”,那里集中了哥大所有的数学尖子,一个班只有七个人。但很快,我就发现我的数学突然由“最好的”变成“最差的”了。这时,我才意识到,我虽然是“全州冠军”,但是我所在的州是被称为“乡下”的田纳西州,而当我遇到了这些来自加州或纽约州的真正的“数学天才”,我不但技不如人,连问问题时都胆怯了,生怕我的同学们看出我这个“全州冠军”的真正水平并不怎么样。这么一来,我就越来越落后,到今天我对这门课还是“半懂不懂”(这又是一个“沉默不是金”的证明)。当我上完这门课后,我深深地体会到那些“数学天才”都是因为“数学之美”而为它痴迷,但我却并非如此。一方面,我羡慕他们找到了最爱;另一方面,我遗憾地发现,自己既不是一个数学天才,也不会为了它的“美”而痴迷,因为我不希望我一生的意义就是为了理解数学之美。就这样,我与我向往的哈佛、选择的法律、自豪的数学一一挥别。因为懂计算机成了校园里的牛人失去了哈佛、法律、数学,我的未来之路将往何方?幸好还有计算机。其实,我在高中时就对计算机有很浓厚的兴趣。高中时我很幸运,学校就有一台古董的IBM机器,当时是1977年,计算机还需要靠打卡片的方式使用(就是先在一张一张的卡片上打洞,然后再把这一叠打了洞的卡片输入电脑)。有一个周末,我写了一个程序,让它去解一个复杂的数学方程式,然后把结果打印出来。因为机器运行速度非常慢,写完程序后我就回家了。周一回到学校,我突然被老师叫去骂了一通说:“你知不知道我们所有的纸都被你打印光了!”原来,这个数学方程式有无数的解,周五我走后程序一直在运行,也就一直源源不断地在打印结果。当时的打印纸都是每张连在一起的厚厚一叠,而这样一箱纸可能要花掉学校几十美金,结果被我一个程序全部打光了,老师当然很生气。大一时,我很惊讶不用打卡片也可以使用计算机,而令我更惊讶的是这么好玩的东西也可以作为一个“专业”。于是我选修了一门计算机课程,得到了我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A+”。除了赢得老师、同学的赞扬,我还感觉到一种震撼:未来这种技术能够思考吗?能够让人类更有效率吗?计算机可能有一天会取代人脑吗?解决这样的问题才是一生的意义呀!大一期末,我找到一份工作,是在计算机中心打工,他们会按时间付点钱给我作为酬劳,虽然不多,但也是一种鼓励。同学们有什么计算机方面问题都会来找我解决,而且当时“会计算机”在学校里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大家都觉得这个人太COOL了。甚至那时候我的ID都跟别人不一样:一般人的ID都是“院系名+姓名”,比如学计算机的就是“cs.kaifulee”,学政治的就是“ps.kaifulee”,而我的是“cu.kaifulee”,cu代表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李开复,和校长一样,多牛啊!当然,我也做了很多无聊的事情,比如做程序去猜别人的密码。那个时候,大家还不知道密码是可以被破译的,当我“黑掉”别人的帐户以后,就用他的名义发一些恶作剧的信。有一次,我用一位男同学的账号在BBS上发了一个“单身女郎征友”的启事,害他莫名其妙地收了一堆情书。这位同学现在也在北京工作,估计他到今天还不知情,下次见到他我一定要记得告诉他,那个启事是我发的。当时,哥大法律系在全美排名第三,而计算机系只是新设的一个专业,如果我选择计算机这个基础不是很厚重的专业,前途看起来并不很明朗。如果选择法律系,我的前途大概可以预测到:做法官、律师、参选议员等等。因为在我之前有很多范本,我可以照着规划。而选择计算机专业,我甚至连将来要做什么都想不出来,当时也没有软件工程师这种职业。但是,我想的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和“我的兴趣”(做一个不喜欢的工作多无聊、多沮丧啊!),并没有让这些现实就业的问题影响我。于是大二时,我从“政治科学”转到“计算机科学”。当时,一个物理系的同学开玩笑说:“任何一个学科要加‘科学’做后缀,就肯定不是真的科学。看看你,从一个‘假科学’跳到另一个‘假科学’,跳来跳去还是成不了科学家。”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21世纪最需要的7种人才引言曾三次获得“普利策奖”的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Friedman)新近推出了一本名为《世界是平坦的:二十一世纪简史》的书。中国在这本书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其中几页还特别提到了我和微软亚洲研究院的传奇。该书出版才几周就一跃成为了排行榜上的第一名。在书中,弗里德曼高度评价了中国人的天分和毅力。他还认为:“经过科技革命和世界性的合作,历史的潮流已将世界各地间的隔阂消除殆尽,如果你不努力赶上时代的潮流,你终将会被历史所遗弃。”我决定回到中国时,曾经与托马斯?弗里德曼有过一次深入的交谈。我提出:我非常赞赏他的“平坦的世界”的看法,其实,“平坦的世界”需要的是同样的人才,无论你在美国、中国、印度。我同意他提出美国青年需要进步,才能不被时代遗弃。但是,我提出他的书里面谈到的问题似乎把中国与印度的教育过于完美化了。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和青年也需要同样的激励与进步,才能成为21世纪顶天立地的人才。同时,他也同意他可能为了唤醒美国青年与教育家,特别强调和加深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我写给中国学生的第七封信的内容主要就是围绕“21世纪最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展开的。我们正身处一个“平坦的世界”——在21世纪里,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需要的最优秀的人才都应该具备国际化、现代化的特点;21世纪里成功的跨国企业需要的也正是来自世界各地,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在个人素质和满足时代要求方面同样出色的人才群体。因此,这封信不仅仅是写给中国青年的,也同样是写给世界青年的,是写给任何一个希望在21世纪里获得成功的人才的。人才的标准从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东方的战国时代和西方的骑士时代里,最受器重的是力敌万夫的勇士和巧舌善辩的谋臣;在中国的科举时代里,靠着“死记硬背”和“八股文章”而金榜题名的书生最容易出人头地;在西方工业革命风起云涌的日子里,善于用机器的力量改变世界的发明家以及那些精通专业、埋头苦干的工程师成了所有人才中的佼佼者;即便是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中,大多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还停留在专注、勤奋、诚实、服从等个体层面……但时光荏苒,21世纪已经悄然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在今天这个机遇稍纵即逝,环境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更多的人拥有了选择和决策的权利,更多的人需要在不断学习和不断创新中完善自己,也有更多的人拥有了足够自己施展才能和抱负的空间……大多数人的工作不再是重复的机械劳动,也不再是单打独斗式的发明与创造。人们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决策,人们也需要更加紧密地与他人沟通、合作。

李开复先生2009年做客《咏乐汇》!与百度各走各路不一定你死我活作为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博士毕业生,李开复的职业生涯可以说是令人相当“羡慕”,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助教到苹果电脑公司互动媒体业务副总裁,从SGI公司的副总裁兼总经理到微软全球副总裁及微软中国研究院首任院长,如今担任谷歌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依然是IT行业的明星。“我觉得加入谷歌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是一个价值观的考验。特别是在其他互联网公司在中国逐渐消失的时候,谷歌能不能占有一席之地?”面对着过去4年的职业生涯,李开复向记者发出如此感慨。好在,经过4年的盘整,谷歌在中国的发展也日渐起色,来自第三方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谷歌在中国搜索市场的份额占比已经接近30%,

李开复谷歌四年大事盘点1、2005-2006:加盟Google惹官司2005年9月13日,美国金县高等法院就李开复违反竞业禁止协议案做出裁决:李开复可以立即为Google工作,但工作范围将受到限制。这一限制在2006年1月的庭审之前一直有效。12月22日,微软公司终止了对Google以及李开复的诉讼。2、2006-2007:大举招聘推进人才本地化2006年4月12日,“谷歌”——Google的全球中文名称在北京正式发布。2006年9月4日,谷歌正式入驻清华高科技园谷歌大楼。这一年里李开大力推进人才本地化的工作,通过高校招聘工作赢得了Google总部的信任,并在中国获取了巨大的声誉。从2005年9月开始,李开复就在全国各大高校宣讲,最后在中国招聘了70多名员工。这些员工于2006年7、8月陆续开始上班。3、2007-2008:发力研发结盟合作伙伴从2007年上半年起,谷歌开始频繁地发布新产品及搜索的整合功能,陆续发布了地图、图书、热榜、生活、输入法、金融Onebox等10多种新产品,还有若干诸如搜索建议、相关搜索等等一些搜索功能的优化。与此同时,谷歌阵线联盟还在不断扩大,联盟中的成员越多就越能让谷歌摆脱舆论一边倒的劣势。正因为如此,李开复反复在各种场合说的四步论:人才、技术、流量、收益,终于将走到最后一步。4、2008-2009:防守反击运营本地化截至2008年底,谷歌中国针对中小企业的营销论坛一共举办了26场。在这一年里,百度遭遇央视曝光,让许多原百度的代理商和客户转投正努力开拓市场并标榜“不作恶”的谷歌中国,也使得谷歌中国业绩突飞猛进。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08年谷歌中国营收达到14.32亿元,同比提高6%,谷歌和百度的市场份额差距缩短了几近8%。

谷歌中国总裁李开复离职创业消息人士透露,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将于今天正式辞职,结束其为期四年的任期。谷歌中国官方和全球均尚未对此消息发表评论。最新消息显示,谷歌中国将于今天上午或午间宣布李开复离职的消息。在过去四年中,曾多次传出李开复离职的消息,但最终均被否认。此次离职消息也已在业内流传数日。据悉,李开复离职后或将自行创业。目前尚无法得知其离开对谷歌中国的影响。2005年7月时任微软副总裁的李开复跳槽谷歌,出任谷歌中国区总裁。随后,微软起诉李开复,阻止其跳槽。但最终双方达成和解。李开复于2005年12月加盟谷歌。李开复回到中国后,四处演讲组建团队,并表示将带领谷歌在中国推出更好的产品。四年来,谷歌中国遭遇多次危机。目前尚不清楚其谁会接替其职位。(腾讯科技随后获悉,谷歌全球副总裁刘允将暂接谷歌大中华区总裁一职)2009年9月4日,正式宣布从谷歌离职。2009年9月4日19:41:54来源:网易科技报道专访李开复:新公司下周成立做青年创业平台

李开复先生宣布新公司为“创新工场”2009年9月7日,李开复在博客内首度公布了新公司的名字“创新工场”,并对新公司做了简短的介绍,称“创新工场”是一种新的天使投资和创新产品的整合,最后很有自信地展望了公司的前景——一个崭新的模式,是一条未选之路。"创新工场"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是天使投资+企业孵化器+创业指导的混合.

李开复-与谷歌从知春路的微软中国研发中心至五道口的谷歌公司车程不过二十分钟,李开复却用了半年以上的时间走完这段路程。为了阻止李开复加盟谷歌,微软一纸诉状将李开复告上法庭,官司虽然最终以和解结束,但是却将李开复加盟谷歌的日程推迟了近半年左右。结束官司后的李开复于2005年12月正式履行谷歌大中华区总裁的职务,当时他对谷歌提出了两大使命:一是雇佣最好的人才;二是使最多的中国用户对谷歌的产品满意。中国互联网的特别之处在于:与传统行业相比,中国公司在互联网上更容易击败国外公司,谷歌宣布进入前,雅虎、eBay均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为此,李开复为谷歌总部开出了“本地化”的解决方案。首先,众多前去谷歌应聘的人员发现主考官并非人力资源总监而是李开复本人,其次他宣布在中国招收50名关门弟子的消息迅速引起媒体对谷歌公司的关注,这些举动为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谷歌节省了绝大部分的广告支出并增加了媒体曝光度。2006年4月12日李开复带领下的中国团队迎来了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的视察,当日施密特亲自宣布了google的中文名称"谷歌",尽管中文名称宣布后当时曾引来了业内的部分非议,但这一名称还是在随后的几年内迅速取代了google。2006年6月的一件小事成为业内第一次传出李开复离职的离职传闻,当时有外电报道称呼谷歌创始人SergeyBrin表示将重估中国。随后即有国内媒体猜测并撰写报道称谷歌将退出中国市场,李开复本人也将离职。这一事件的真实情况是Brin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谷歌正在全球各地进行政策评估,中国也不离开,这一言论被媒体误读为谷歌将重估中国市场。据日前《PCWorld》披露的数据显示,谷歌和百度合计占中国互联网搜索市场的95%份额,在移动搜索领域,谷歌和百度在其中分别占26.6%和26%的份额。此外,尽管百度与谷歌的市场份额之比仍然是接近3:1,但收入上的差距却相差不多,谷歌虽然没有扩大战果,但已通过多年的努力拿下雅虎推出中国市场后被竞争对手吞噬的部分市场。

李开复-个人影响李开复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三维图形及网络多媒体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他的带领下,微软中国研究院以新一代多媒体、新一代用户界面和新一代信息处理技术为主要方向开展基础研究。加盟微软公司前,李开复曾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Software的总裁。此前他还曾在苹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该公司的多媒体部门。李博士在Cosmo任职期间,负责多平台、互联网三维图形和多媒体软件方面的研发工作。在此之前,他曾担任SGI公司网络产品部门的副总裁和总经理,负责多个产品系列的发展方向和公司网络产品策略的制定。李开复在苹果公司任职六年中的最后一个职务是其交互式多媒体部门的副总裁,他们后来开发出QuickTime,QuickDraw3D,QuickTimeVR,PlainTalk等产品。在加入苹果公司之前,李开复曾就读于卡内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并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1988年,《商业周刊》授予该系统“最重要科学创新奖”。在校期间,李开复还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因为1988年击败了人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而名噪一时。李博士曾以最高荣誉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计算机学士学位。李开复同时还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的院士。

推荐阅读:[李开复:再见,谷歌][励志人物——李彦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