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貌相文/裘山山写小说写久了,养成一个习惯——喜欢揣摩人。一桌人吃饭,会下意识地猜测都是些什么个性;一群人开会,也会揣摩台上台下的各等心事;一伙人聊天,也会从人家的对话里感觉到微妙关系,这纯属自己跟自己玩儿的单机游戏。一般来说,准确率八九不离十。有时我说出我的判断,人家会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但真正让我觉得有意思的,还是那种判断失误的经历。其实“人不可貌相”是句很老的话了,妇孺皆知。与“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类似的还有一句,知人知面不知心。但中国谚语往往是辩证的,有黑就有白,所以也有截然相反的表达,比如人靠衣裳马靠鞍,或者,相由心生。确实,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凭外貌判断一个人的:此人很俗气,此人很滑头,此人没文化,此人很风骚……或者干脆认为,此人跟自己完全不搭界,永远不可能说到一块儿去,等等。但事实上,外在的一切往往是不靠谱的。你看了一眼得出的判断,和你看了N眼,更或者你与他交谈后得出的判断,会有很大出入,你会发现外貌后面还有另一个他。而这“出入”,便成了我的收藏。最近参加一个活动,认识了一位老板,这位老板是来当地考察投资的。我接过他递上的名片,是那种带花纹的发亮的名片,感觉很俗。上面列了好几家公司,密密麻麻的。我也没细看,总之他是个有钱人。他客气地跟我说请我去他那儿玩儿,可以住他开的宾馆。我敷衍两句就把名片放包里了。老板说一口闽南话,闽南话在很多时候就像是老板的专用方言,因为影视剧里的老板大多说闽南话。于是凭一张名片和一口闽南话,我感觉,我跟这人是完全不可能说到一块儿去。他不就是一个会挣钱的老板吗?那天早上我们要去山里,天气很冷,我穿了薄毛衣还带了件风衣,而他只穿了短袖T恤。在主人的一再劝说下,他在路边的一家小店买了一件运动外套。上车后他解释说,虽然他是福建人,但不怕冷,因为他在东北当过兵。我暗暗吃了一惊,问他是哪年兵,他说1980年。虽然比我晚几年,也是老兵了。跟着他又说,虽然当兵只有两三年,但至今依然保持着早上六点起床的习惯,从不睡懒觉。我笑了,感到一丝亲切。也许是因为我的笑容和语气,他主动跟我聊起来,他说来这个山区考察,除了生意外,也是想做些善事。我有些意外和不解。他略略有些动情地说,我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是受了两个人的影响。一个是乞丐,一个是老板。我不清楚他说“成为今天这个样子”是个什么样子,他的表达不是那么准确,但我已经有了与他聊天的欲望。他说,刚离开部队的头几年,还处于创业阶段时,他去云南出差,途中在一家小饭店吃饭。等菜的时候,看到饭店老板在撵一个要饭的乞丐,很凶,也许是怕要饭的会影响饭店生意。那乞丐面黄肌瘦,被撵后战战兢兢。他看不过去,就拿了五元钱出来给老板,说你给他一碗肉吃吧。老板就盛了一大碗肉端到门外给那要饭的,没想到门外还有五六个乞丐,他们狼吞虎咽地分享了那碗肉,然后进门来给他作揖,他们站在他的面前,不停地作揖,嘴里喃喃道“恩人”。他说,那个时候他心酸得没法说,忍着眼泪摆手让他们走。“就是一碗肉啊,他们差不多要把我当菩萨了。这件事改变了我的人生,第一我想我要努力挣钱,不能过苦日子,第二我想我挣了钱以后,一定要帮助穷人。”我可以想象那样的场景。虽然我们都知道,今天仍有很多穷苦的人与我们同处一片天空下,但这个“知道”是抽象的,当他们非常具象地出现在面前时,那种震撼是完全不同的。老板接着说:“第二个影响我的人是一个台湾老板。这些年我生意慢慢做大了,条件好了,差不多要忘了那个乞丐了。因为做生意,我跟一个台湾老板有交往,他回到福建老家做了很多善事,捐建学校,捐修公路,资助穷苦学生,大笔大笔的钱拿出来。可是我发现他跟他的老伴儿非常节约,每次过来谈生意,都是自己带着馒头和咸菜,连矿泉水都舍不得买,自己带水壶;穿着也很朴素,从来不穿名牌,而且总是住最便宜的旅社。几次交往下来,我太受感动了。现在我也是这样,不管挣再多钱,也不过奢侈的生活,还要尽自己所能把钱拿出来帮助有困难的人。”虽然他的表达没那么明晰,但我完全听懂了,并且被深深地打动了。我再看他,便有了全新的发现,他果然与其他老板不同,手腕上没有名表,也没有手镯——什么黄花梨、紫檀的、宝石的,统统没有;手指上也没戒指;脖子上也没有金项链或者钻石翡翠之类的东西。最为明显的是,他的手机,是一部很旧的诺基亚,表面已经磨损了,一看就知道用了很多年。我明白了他说的“今天这个样子”是什么样子。后来的几天,他依然操着闽南话背着手像个老板那样参加各种活动,依然给每个人分发他那花里胡哨的名片,我也依然没有与他作更多的交谈。我只是远远地看着,在内心表达着敬重和惭愧。(人生感悟)